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西农力量助力秦巴山区脱贫攻坚

西农力量助力秦巴山区脱贫攻坚

发布日期:2017-06-16  作者:王学锋 来源:党委宣传部 阅读次数:

  “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收入也就一万多元,今年在家门口就能收入4万元左右。”四川省旺苍县高阳镇鹿渡村村民康成才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鹿渡村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秦巴山区又是我国最大的连片特困地区,横跨陕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甘肃六省市80个县(市、区),内部差异大、贫困因素复杂,是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长期以来,我校各研究领域多名专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技术扶贫工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面对农业发展新形势、新问题和新变化,为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学校于2016年成立了六次产业研究院,聘请科技部原副部长张来武教授担任院长,并于当年联合57家秦巴山区科技特派员创办企业发起成立了“秦巴山区科技特派员扶贫创业联盟”,以新的模式继续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贡献西农力量。

产业扶贫是根本

  学校六次产业研究院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学校在秦巴山区扶贫工作主要以专家点对点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帮扶为主,缺乏网络化、系统性平台。为了让科技力量更好服务区域产业及扶贫攻坚,保证脱贫后不再返贫,我校结合国家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国家食品安全创新工程,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机制,打响了六次产业理论指导下的秦巴山区产业扶贫攻坚战。

  “以前由于不懂技术和管理,家里的茶园基本上没收成。其他土地除了两亩用来种粮食,基本上都闲置着。公司搞茶叶基地后,不仅把闲置的土地资源利用了起来,还按照标准化流程教我们种茶,并统一收购,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这样的扶贫方式我们农民喜欢。”在自家茶园里,康成才一边修剪茶树,一边给记者介绍。

  帮扶康成才脱贫的是四川米仓山茶叶集团公司。康成才告诉记者,公司在他们村搞茶叶基地,他把8亩地通过土地流转给公司使用,每年能收入2000多元。农闲时就到基地打工,一年能收入6000多元。他自己还种了4亩茶园,头茬茶已经被公司收购,收入了一万多元,三茬茶下来预计能收入3万多元。

  何渡是四川省旺苍县木门镇三合村村民。他告诉记者,自己通过土地留转等形式经营了120多亩茶园,但每年收入只有7万多元,把土地流转、人工费等成本出去,几乎就不赚钱,有些年份甚至还贴钱。去年,在米仓山茶叶集团公司的产业帮扶下,他的茶园有了很大改观,今年预计收入30多万元。在自己经营好自己茶园的同时,他还带动村里小户发展,共同脱贫奔小康。

  王晓清是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大石镇五一村村民。她家四口人,三个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生活的重担全落到了王晓清身上。由于家人要照顾,王晓清不能外出打工,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

  “得知她的情况后,我们一方面发动联盟企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帮扶他们,一方面通过产业带动她家脱贫。”四川金笑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金明对记者说。在公司帮扶下,通过种植枇杷、葡萄等,王晓清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学技术、搞种植,日子也开始慢慢向好。

  我校六次产业研究院院长张来武教授告诉记者,所谓第六产业,就是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专家提出要想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必须在第一产业加入二三产业,就产生了四五六产业。但由于没有系统理论,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第四产业就是有信息公共平台支撑条件下的电子商务及其服务业,阿里巴巴、腾讯、美图等是典型代表。第五产业中国目前发展比较快,可以说是文化支撑服务平台下创意产业及其服务业。它的使命主要是解决人们的精神需求转化为市场附加值,也就是品牌战略。有了第四、第五产业,才能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智力支持是关键

  重庆市汀来绿色食品开发公司是一家从事蔬菜、食用菌种植及深加工的联盟企业。公司董事长汪丽平告诉记者,前不久,学校生命学院杜双田副教授来到公司走访、座谈,了解企业有关情况。座谈时,汪丽平提出公司产品送检时偶尔会出现铬指标超标情况。杜双田表示,应该是做食用菌菌棒的木屑上含重金属的原因,建议她们打好木屑后先通风放几天再做菌棒。“杜老师真厉害,一下就解决了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企业非常欢迎这样的专家。”

  四川天府立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联盟一家从事智能数控餐厨垃圾处理及油水分离管理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与技术咨询服务的企业。公司总经理罗志勇告诉记者,通过联盟这个平台,公司与学校资源环境学院呼世斌教授取得了联系。给与企业技术指导外,呼世斌还与公司就技术研发等达成了合作意向,将公司需求作为自己课题的一部分开展研究。此外,公司通过呼世斌与学院达成了合作关系。

  像杜双田、呼世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企业有需求,学校相关专家就会及时与企业对接,支持和帮扶企业发展,助力秦巴山区脱贫攻坚。

  信息学院李书琴教授表示,自发起成立联盟以来,学校已多次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到联盟企业走访,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专家们还可以把各自的科研成果介绍给相关企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她的一项科研成果已经与河南洛阳一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此外,实地调研的成果还可以作为案例很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为三农、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经管学院孔荣教授表示,这种到企业走访的形式非常好,可以直接了解企业的需求以及精准扶贫情况,这些反过来也可以作为案例进行研究,使专家的研究更有针对性。

联盟平台是桥梁

  “真的要感谢联盟这个平台,让我们的土蜂蜜能走出宁强、走出陕西,在江浙地区打开市场。”陕西宁强青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清未感慨地说。她告诉记者,通过联盟这个平台,她结识了许多企业家。她公司的土蜂蜜产品就是通过联盟这些企业家进入江浙市场,上海市场也正在积极对接准备中。

  “联盟就是一个大家庭,是联盟这个平台让我们这些互不认识的人走到了一起。大家在一起可以互通有无、讨论探讨、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巴中市惠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熔江告诉记者。

  联盟不仅为企业家们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更为校企合作搭建起了广阔的舞台。6月8日,学校与部分联盟企业签署了共建新型试验示范站和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协议。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首先,这种模式不是一种离散的合作,而是一种全网络的合作。只要企业需要,任何专家都可以到试验示范站开展工作。其次,学生可以在试验示范站开展实习,也可以直接在试验示范站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企业不仅全部承担学生实习所有费用,还给学生每月发放生活补助。如果有学生搞创新创业,企业也会积极帮扶。第三,企业可以提早从学生中物色人才,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