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参政议政» 全国人大代表孙其信:奏响互联网+绿色扶贫协奏曲

全国人大代表孙其信:奏响互联网+绿色扶贫协奏曲

发布日期:2016-04-27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网 阅读次数:

春暖大地,绿染枝头。近日,笔者终于见到了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教授。在中国职工之家会客厅落座后,孙其信代表摊开双手,以一种自信而又坚定得语气说,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

  参加今年两会前,孙其信专门组织学校10余位教师和50多名学生成立调查组,先后赴全国7个连片贫困地区,开展“经济下行压力下农村精准扶贫”专题调研。“调研面达到3600多户,积累了一些当前特别是连片贫困地区的平均贫困人口基本情况。”面对媒体,孙其信如是说。

  或许正是这种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以及近年来领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仁,植根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的千里沃野,在产学研融合发展中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赋予了孙其信以别样的自信。

  开掘产业扶贫的绿色泉源

  在产业扶贫方面,孙其信表示,要善于探索绿色扶贫的新模式,防止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绝不能以降低环境承载能力、透支生态服务功能、危害人类健康和牺牲大众福祉为代价上项目、搞产业。

  孙其信说,尽管生态环境差常常是造成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精准扶贫更要强化绿色意识。要积极把握“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机遇,善于开掘精准扶贫的“绿色”源泉,把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如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和实施“互联网+扶贫”,使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并举共赢,促进贫困地区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推动农民绿色增收。

  孙其信强调,扶贫攻坚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求发展,避免重蹈一些发达地区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覆辙。这方面,我校教师在陕甘宁革命老区开展的科技扶贫、特色产业脱贫就是有益探索。通过做大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特别是加大农村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力,通过龙头企业加上农户的新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的变革,让农民特别是贫困家庭,共享到农产品在流通、加工、销售领域的增值收益。

  弥补三农发展金融服务短板

  孙其信认为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困难和压力,特别是对农村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金融方面的支撑还很不够。

  孙其信说,据统计,全国目前仍有超过一千个乡镇属于金融空白乡镇,也就是说没有任何金融机构进行服务支撑。特别是现阶段对农业进行新型供给的培育,规模化经营,新形势下的金融服务是重要的力量。目前我国在已有的相关法律中,虽然有分散的涉及,但从总体和长远来看,必须要建立完整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才能确保三农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孙其信强调,扶贫攻坚要有互联网金融思维,拓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新渠道。要将金融扶贫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探索金融扶贫助力绿色产业发展新机制,以及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和防控新机制,探索电商扶贫,积极培育电商带头人,让贫困地区的绿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渠道和平台直销至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农产品附加值。

  促进绿色成果转化在田间地头

  “一定要把科技的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扶贫攻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目前,科技如何有效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问题仍然存在。”孙其信说。

  “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平均水平。大量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停留在实验室或者专利层面,无法及时进入田间地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孙其信说。今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5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政,这方面潜力最大的是要加大科技成果机制创新。着力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核心,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人才培养就是保障。没有创新人才作为基础保障,核心作用难以发挥。

  孙其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评价机制,在办学绩效评估中充分肯定大学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贡献;制定和出台“各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必须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来解决技术源头”的国家政策,并尽快实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严重缺技术的难题;针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要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要从单一农业技术推广向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和价格信息、农资等全方位支持转变。

转自:http://jjckb.xinhuanet.com/2016-03/29/c_135233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