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两会声音】驻陕全国政协委员昝林森:做实“五”个维度,构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框架体系的建议

【两会声音】驻陕全国政协委员昝林森:做实“五”个维度,构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框架体系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3-11  作者:王京臣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阅读次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民之要者,是治国理政的首要事项。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基本上确保了国人的吃饭问题。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稳扎稳打推进农业生产,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持续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稳定畜禽渔业生产,更高水平保障有效供给”。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约束下,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会持续得到解决。

进入新发展阶段,确保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安全战略仍然是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作为国家长期关注的重点战略任务,需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系统建立中国粮食安全中长期发展战略框架体系,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240311101039349_副本.png

为此,昝林森委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口粮“稳”字当头。稳定小麦、水稻口粮作物的面积和产量,确保国人的饭碗中盛“中国粮”,确保口粮自给。稳定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全国小麦主产区的面积;稳定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苏、四川、湖南等水稻主产区的种植面积,确保基本良田姓“粮”;稳步提升小麦、水稻口粮主产区的耕地质量,确保口粮生产的地力基础;稳步推进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建立,逐步建立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补贴机制,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

饲料粮“扩”字增产。一要持续扩大饲料粮的种植面积,把玉米作为饲料粮的生产置于国家饲料产业战略的地位,确保我国居民肉奶蛋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稳定黑龙江、吉林省、内蒙古、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辽宁省、四川省、陕西省等省玉米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扩大新疆、陕西陕北等地的玉米种植面积,新改造的盐碱地、沙荒地重点布局种植高光效玉米品种,实现饲料玉米的产能提升;二要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大豆产能。针对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依赖量大的现实,建议新疆、内蒙古等后备耕地资源潜力巨大的区域中,新增耕地布局大豆和花生等植物食用油作物的布局面积,同时扩大西南地区等大豆复合种植区适宜区的面积,提升大豆的产能。

单产“提”字增效。把单产提升作为粮食产能提升的主要举措来抓,一要抓种业科技对粮食单产产能提升的贡献率,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加快选育和推广高光效的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油料等作物新品种,提升作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选育单产突破性的新品种,实现品种选育技术对单产贡献,提升粮食产能;二要加快开展主推品种的耕作栽培技术对单产的提升行动。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区不同作物品种的高产特性,开展主推作物品种的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农机农艺等配套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制订生产技术标准规范;三要加快优化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布局,在优势区、优生区布局优势品种,提高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进而“提升”粮食产能。

耕地“保”字筑底。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是实现粮食安全的主要举措。一是耕地“数量”的保有量,持续推动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政策,把耕地数量落到具体的图斑上,落到地方政府的具体行动上,落到老百姓的心底里,筑牢粮食安全的数量基础;二是耕地“质量”保障,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提升耕地土壤质量,完善田间道路、灌溉、农机耕作、智能装备设施等农业生产设施。

品质“绿”字增色。一是充分利用现代智慧农业生产技术,加快推进粮食生产过程中精准施肥和农药,从源头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减少面源污染;二是加快研究集成小麦、玉米、水稻等大宗粮食作物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技术,推广低碳生产技术,实现粮食生产过程节能减排;三是加快推动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农膜试用区韧性强,回收高的地膜,同时加快玉米、马铃薯、棉花等农作物地膜农机回收装备和技术研制推广,从地膜利用回收全产业链角度系统解决地膜白色污染;四是全面推动陕西陕北、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绿洲等地区适水生产技术和节水技术,全面实现粮食生产过程的水资源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