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两会代表孙其信畅谈:农业科技创新 教育大有可为
农业科技创新 教育大有可为
——两会代表委员畅谈教育为现代农业服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提出“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务农人群面临数量萎缩、年龄结构失衡、技术素质堪忧等问题,农业劳动者后继乏人的问题相当严峻。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教育在其中能发挥哪些作用?特别是高等农林院校和涉农职业院校,如何加快技术推广步伐?教育能否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新农民,引领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委书记陈启涛,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杨剑波,全国人大代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菁,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种子协会秘书长李爱青,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公社就此发表意见和建议。
农业高科技人才培养,教育要抢位
“中国农业发展到今天,政策空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受到刚性制约。从国际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要想保证农产品可持续供应,最大的潜力在于科技,这方面高等农林院校肯定要发挥重要作用。”孙其信分析指出,无论是创新人才的规模,还是所产出创新成果的数量,特别是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农林院校都堪称主力军。
“传统农业只要一般性人才就可以从事,但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高科技人才。”作为农业大市蚌埠的市委书记,陈启涛指出,当今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只有更多人掌握了这些前沿技术,才能促进农业科技现代化,推动农业科学发展。这就需要各类全日制学校,特别是涉农专业的学校更加重视农业科技的专业教育。
“假如没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这项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国民的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如果能有更多像袁隆平这样的高科技人才,研究出更多的科技成果,那么农业的潜力是很大的。”陈启涛对教育寄予厚望。
农业科技和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定位也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尤其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必须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框架和产业结构,来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规格。”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孙菁说,聊城既是国家的主要粮产地,也是蔬菜基地,山东小麦占全国产量的1/10,聊城占山东的1/10,同时蔬菜产量在山东居第一位,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比较发达。学校在合并后进行了专业调整,从2010年起新增畜牧、种植、养殖、花卉等专业,主动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
科技推广人才短缺,教育应补位
“根据国务院的统计,现在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53%。”孙其信认为,科技贡献率不足,核心还是在源头的科技创新上,这就要求高等农林院校在科技成果的研究与生产、推广结合上还需要突破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
大学的科研成果如何从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孙其信分析说,要打通高校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农技推广体系义不容辞。然而,目前这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李爱青对此进行了详细调研:2011年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平均每个乡镇只有农技推广机构2.5个,农技人员4.9人,有相当一部分农技推广机构仅1至2人,而村级无正规农技人员。“乡镇农技人员不仅总量不足,学历和职称偏低问题也很突出,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占40%左右,近50%的人员仍然是初级职称。”李爱青说。
陈启涛也认为,农业科技人员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而现在缺少必要的教育制度设计。很多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知识老化,在推广新技术上力不从心。“应该通过培训让县及县以下的农技推广人员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
另外,农技推广投入与管理的条块分割问题也很严重。“政策、投入归农业部管,高校归教育部管,缺乏统筹导致研究者和使用者之间人为割裂。”孙其信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过去6年探索出一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由大学技术人员牵头,结合地方政府的需求,再对地方的人员进行整合,建立以大学为主的推广模式,取得了重大成效,也得到农民和地方政府的欢迎。
在开展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时,现有的高等农林院校和职业院校还要注意层次分明、各展其长。“重点农业大学和地方农业院校定位应更加明晰。”杨公社建议,“重点农业大学要着力搞源头创新,组织力量进行重大科研攻关,进而带动中下游科技的创新。其他类型的院校则应围绕所属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特色,专心于中下游技术应用推广和教学研究。”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要占位
朱峰,聊城职业技术学院2003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现在担任临沂峰华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08年朱峰回乡自主创业,现已有20多名员工,为当地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
可是,目前在我国像朱峰这样的农业企业家还是太少。“我这几年一直想提个建议,国家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家!”杨剑波说,从事农业也要有职业准入,他们应当是在农业知识技能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训练有素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靠这样一批人进行适度集中的规模经营,农业才有出路。
陈启涛对此深表赞同,他建议修改土地承包法,土地是国家承包给农民的,农民不能光享受权利,也要承担义务,推广新技术,提高土地产值。同时,可以对农民考取资格证书培训给予补贴,鼓励这项工作的开展。
如何提高农业的吸引力,让优秀人才愿意选择农业、从事农业?“现在国家对中职涉农专业给予减免学费优惠,但还是很少有人愿意选,毕业后想留在农口就业的就更少了。”孙菁在办学中发现,“要想富,学畜牧”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已沦为口号。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不愿意再回去干农业。
“要吸引更多学子进入农业科技专业学习,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鼓励引导他们毕业后能到一线工作。”陈启涛说,新型农业人才需要定向培养,通过政策引导人才选择农业产业。
“可以参照大学生村官的做法,选拔一批能扎根农村、热爱农业,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充实到乡村农技推广队伍。”李爱青认为,这不仅能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安全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孙其信呼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共同努力,将高等院校培养的农业科技人才有机整合到农技推广体系中,真正使农技推广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