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创造奇迹的政党。自1921年成立起,带领广大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浴血奋战,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招待会上讲话指出:“七十五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两大奇迹”彪炳史册,世界关注。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在革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还创造了另外“两大奇迹”,这就是理论之树常青、实践之树常青的“双青树”奇迹。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并发展壮大的政党,并且赋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在时代进步、事业发展中一刻也不停止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两个结合”为创造“双青树”奇迹提供了根本条件和根本保障。
让理论之树常青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是,“理论是灰色的”。这句话来自德国大诗人歌德著名诗作《浮士德》。书中一个叫糜菲斯特的魔鬼假扮饱读诗书的浮士德,回答青年学生的提问,竟然说出了“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这样的名言。这句话中的生活之树后来也被说成生命之树、实践之树、事业之树。这句名言之所以流传长久、影响广泛,是因为它道明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来自实践,又落后于实践。如果把实践比喻成生机勃勃的大树的话,那么理论这棵树往往是灰色的,是缺少生命力的。
理论是灰色的名言之所以能引起共鸣,自然有它的道理,但这个道理是有限道理。这句话在什么情况下是对的呢?一是理论成为教条的时候,那么它的生气就停止了,生命之树就枯萎了。二是失去了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能与时俱进的时候,这样的理论慢慢就会被人们抛弃和遗忘,彻底失去存在的价值。
当理论不能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真的变成灰色的时候,生命之树、生活之树、实践之树、事业之树往往也不可能常青。我们党一百多年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红军长征途中面对敌人围追堵截,李德、博古按照苏联军事教科书的本本指挥红军作战,造成重大牺牲。王明从苏联回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居,实际上只会背马克思著作的条文,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中国革命实际,使中国革命走了很多弯路,造成很大损失。
党的理论创新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部中国革命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结合”的实践探索,不断根据“结合”的进程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孕育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实践中取得伟大成就,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生动互动的过程充分证明理论不是灰色的,中国共产党完全可以创造这样的奇迹: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树常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动新的理论创造,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两个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更深厚的历史中展开,不仅愈益生动,而且愈益深刻。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部分用相当大的篇幅,从十六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践创新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第二部分专章阐述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这些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我们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不断实现创新突破,特别是在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我们的理论之树更加枝繁叶茂、更加郁郁葱葱。
理论的意义在于运用,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不能科学指导实践的理论是无用的理论,不能推动实践发展、事业进步的理论是无效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根本在于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发展进步,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树常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不忘老祖宗,始终走正道、善于闯新路,让理论之树常青、事业之树常青。”“双青树”重大论断的提出使我们党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升华到一种新境界。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使理论之树常青,不仅在于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也在于党的创新理论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实践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实践,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历史生生不息,人民生生不息,实践生生不息,人民的理论也生生不息,理论之树常青不衰。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所作出的牺牲、所付出的努力、所推动的事业之所以是崇高的,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我们要进行的强国建设、要实现的民族复兴伟业的目标之所以是伟大的,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的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指导的、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人民的实践不止步,我们的事业不停步,事业之树常青不衰。
(作者:许宝健 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主编)
(转载自: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9678101357687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