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人士风采» 省教学名师王国栋:35年执著路

省教学名师王国栋:35年执著路

发布日期:2016-06-28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走进王国栋教授的办公室,最吸引人的是那满满的一柜子书。一系列“王国栋主编”的字样,凝聚着他35年的智慧、心血和汗水,诠释着他对《大学物理》的热爱、坚守与执著。

  1982年元月,王国栋大学毕业分配到我校,从事《大学物理》教学工作。期间,他从基础部到基础科学系、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一路担任基础科学系系主任、生命学院院长、创新学院院长、教务处长。单位名称变了,兼职工作岗位换了,但他从未离开过自己热爱的讲台,每年至少两个课头的本科生大学物理课程(或实验)一直没有中断,用扎扎实实的行动书写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光辉形象 。

坚守:一门课讲了35年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大学物理》是一门基础课,对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去进行新的知识、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是一名基础课教师,教学对我来说是头等大事。一旦基础课程教学出现问题,对整个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是根本的、全方位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和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职业责任感,王国栋站在讲台上,一讲就是35年。

  每年200个学时的教学量,对王国栋来说是家常便饭。合校初期,因为扩招,他一年的教学工作量达到700多学时。常常是每天上午4节课,下午3个小时的大物实验,晚上接着又是3个小时的实验。高强度的工作量,让他的嗓子吃不消,现在讲话声音总是带着沙哑。

  生工基地142班荆嘉贤对王国栋老师上课的认真精神很是敬佩,“王老师上课总是精神饱满,幽默风趣,有一次他熬夜到3点,然后第二天早上又神采飞扬地给我们上课,真的被他这种精神所折服。”生科创新141班李果仍然对大二学年上半学期有趣的大物课十分怀念,“王老师能把枯燥难懂的物理学概念变得活灵活现,让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并运用。”

  王国栋认为,教书育人,育人是根本。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把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查阅文献、发现问题、设计方案、撰写论文。

  创新学院142班闫璐说,“大物论文是我写过最清晰明白的、最满意的课程论文。我想原因在于王老师对如何写科研综述进行了清晰明了的指导。他从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引用文献、如何标注甚至连格式要求都讲得非常细致。”

  尽管基础课在大学里的地位不高,基础课老师也常被大家认为是“教书匠”的角色。但是王国栋说,“选了这一行,就要甘当‘教书匠’,但一定要做一个用心的‘教书匠’”。

  1993年,已经在讲台上站了12年的王国栋,决心编写适合农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大学物理》教材。他利用暑假,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冒着高温酷暑,开始了写作。为了降温,他把脚放在凉水盆里,肚子上挂着一条湿毛巾,一屁股坐下去直到3本教材初稿完成。

  教材写好了,屁股却坐烂了。从此,他再也不坐软椅,只坐硬板椅。卸任创新学院院长的时候,他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了4把硬木椅。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那4把椅子仍是他最爱的办公家具。

  从93年到现在,他主编了十几本大学物理实验和理论课程教材,其中两部教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被全国17所高校采用。2006年,他主编的《大学物理》教材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的《大学物理学(农科)》课程2007年获陕西省精品课程;2009年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2011年获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

传承:组建大学物理团队

  随着大学的扩招,我校每年的本科招生规模基本稳定在5000余名,《大学物理》是4/5学生的必修课,上课的学生达4200余名。

  好手难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基于《大学物理》课程的重要性,随着自己年纪的增大,组建高水平的大学物理团队成为王国栋的心头大事。

   2001年,在王国栋的努力下,我校获批生物物理学博士点,共培养研究生36人。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开始招收博士补充提升教学队伍。张社奇是王国栋教授的开山弟子,目前是我校大学物理课程(工科)负责人,环境生物学方向带头人。“我和王老师既是师生,又是同事,他的言传身教让我获益良多。在他的带领下,咱们学校的大学物理领跑全国农林兄弟高校,王老师有关农科大学物理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全国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2007年,王国栋又把目光瞄向国内著名高校,先后从清华、浙大、北师大、川大、中科院等单位引进8名博士后和博士,为我校大学物理开展高水平教学提供了坚实基础。

  党亚爱也是师从王国栋的博士,现在是理学院的教学骨干。她刚毕业就跟随王老师学习如何讲授大学物理实验课,天天跟着老师上课下课、观摩学习。“两个月左右,突然有一天,我一点准备也没有,王老师让我上去讲,然后就走出了教室。等我讲完后,他出现了:我刚在教室外面听了,讲得不错。那是莫大的鼓励,增强了我上好课的信心。”

  “我是一名老教师,除了自己的职责,还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把年轻人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们尽快独立挑起重担。”王国栋以身作则,认真研究教学改革,先后发表20余篇教改论文。同时,他毫不保留地传授年轻人如何当好一名基础课教师的经验。

  每一次上课前,他把年轻人都召集在一起,对一节课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用什么样的方法,举什么样的例证都要求大家去反复研究,集思广益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长期的坚持,让一帮年轻人很快成长起来,能够独当一面。

  2008年,王国栋教授带领的团队获陕西省农科大学物理课程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他带领团队完成的“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1年完成的“农科大学物理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又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两个特等教学成果奖,这在我校历史上很鲜见。

  现在的大学物理团队,有28名成员,20人具备博士学位,8人有出国一年以上留学经历。他们活跃在教学一线,承担着全校本科生必修课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以及全校研究生的生物物理课程,确保了教学任务的正常高效运转。

发展:让团队两条腿走路

  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作为一所985大学的物理课教师,无论是从学校的发展出发,还是现实环境,年轻教师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

  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物理学科也是如此。王国栋认为,教学工作是有规律的循环,但要把学真正教好,科研工作也必须齐头并进。“近年来,物理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各自的发展以及交叉的领域越来越深,教师只有把最新的科研进展带到课堂,学生才能通过物理学了解生命科学中间的物理学里所用的技术、原理、理论、方法,才能够更好地把生物科学学好。”

  王国栋认为,一个称职的大学物理基础课教师,必须做好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是物理学的经典内容要和传统内容、现代内容相结合,二是基础物理内容必须和农业、科技和生物科学实际相结合。

  他对年轻教师说,“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你们可能觉得自己任务、担子更重了,但是对我们的物理学科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对学生的教学、对个人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我希望你们今后个个都比我强。”

  为了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尽快成长 ,王国栋不遗余力,为他们搭建各种平台。他的实验室是开放共享的,研究生、青年教师都可以在里面做科学研究;和年轻人一起商定他们的科研方向,出资让他们起步,鼓励他们申请国家自然基金;让年轻人参与到自己的课题中锻炼提高……

  汪自庆2007年从四川大学理论物理博士毕业 ,教学任务比较重,没有时间谋划科研的事情。“王老师找到我,鼓励我搞学科交叉,将理论物理与生物学相结合。为了增加我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经验,他又为我联系了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进修一年,这次深造为我的科研打下了基础。”现在的汪自庆已是副教授,获批国家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6篇。

  像汪自庆一样,年轻人很快在科研工作中找准了方向,团队的整体科研工作有了一个很好的起步。他们以秦川牛、关中奶山羊、匙吻鲟为对象,研究脂肪细胞、胶原纤维及相关蛋白的生物力学特性变化规律,为动物遗传育种及食品安全提供理论支撑。到目前为止,该团队已经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每年都有SCI论文发表,现在总计发表SCI论文60多篇,而这只花了短短五六年的时间。

  青年人的茁壮成长以及团队的发展壮大让王国栋很欣慰:“这在过去是我们想都不想的事情,在我之前的老先生,如付先生、张先生都力图在物理学团队建设上做出一些工作,但受制于当时教学任务很重而人员又很少的现实,这个工作一直没有做成。现在条件成熟了,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明年就满60的王国栋,一辈子都是和大学物理打交道,讲台站了35年,理应驾轻就熟,成竹在胸。但他却说:“这个课越教越有意思,越教越有滋味,越教也越胆小。因为我们给学生上的每一节课对学生来说,一生只有那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