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红:引智借力 授人以渔
12月14日,安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26岁的冯鹏看着眼前1500余对斗鱼欢快地游动,悬了两个月的心终于落了地。
“水温一上去,这批鱼苗就能温暖过冬了。”12月2日,在水产专家吉红的指导下,冯鹏为这批小型热带观赏鱼装上了一座“取暖”锅炉,不断涌入容器的温水,延续鱼苗的生命,也延续着他的创业希望。
从杨凌到安康,300公里,驱车4个小时。10年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红近200次往返两地。作为水产养殖领域的专家,他一边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一边心系安康渔业发展。从产业规划到鱼苗的引进、繁育、培养和管理的每个阶段,他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让科研的种子在安康的寻常百姓家落地生根。
“要为安康渔业发展做点什么”
安康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水资源密集区,全市现有江河、池塘、水库等各类水域57.3万亩,渔业发展潜力巨大。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安康渔业养殖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空守一方山水无法高效变现。
变化始于2006年,当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全国探索大学农技推广模式,吉红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教授,被派往全省考察,考虑到安康水资源丰富,当时就想着“能否为安康渔业发展做点什么”。在做了一系列调查后,2007年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在汉滨区恒口镇成立,吉红担任试验站首席专家。这个占地60余亩的试验站自此成了他给力安康渔业发展的阵地。
试验站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引进水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将其打造为展示并提供水产科技成果的产业示范推广中心、服务于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持续产出一流科研成果的水产学科研发基地、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多功能平台,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渔民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为快速进入角色,吉红带领团队用了近一年时间走遍了安康的山山水水,从汉江沿线到秦巴山区,许多河流、水库、池塘、稻田等可开发和利用的水面都遍布他的足迹。弄清了安康的水产养殖现状后,他又远赴汉中、成都、荆州、丹江口等地取经,寻找突破口。2008年4月,他带领试验站协助安康市及石泉县制订了水产业发展规划,开始从更深层次推动安康水产业发展。
2008年5月下旬,天气逐渐热了起来,吉红带领石泉、汉阴等5个县水产站的站长到湖北的仙桃、恩施、荆州引进匙吻鲟鱼苗。经过前期调研,吉红发现这种俗称“鸭嘴鱼”的鱼以浮游生物为食,不用投放饲料,是淡水中生长最快的鱼类之一,不仅能净化水质,养殖成本也很低,是贫困群众发展渔业较好的切入点。“坐火车过去,前后5天时间,一路上所有的食宿、车费,他全部安排到位。湖北的天气很热,他常常汗流浃背很是疲惫,但一说起工作,就激情饱满。”市渔业局副局长李志安说。
引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07年,吉红将引入的10万尾匙吻鲟鱼苗全部投放石泉县,眼看鱼苗有了起色,不料当年的一场洪水将所有的网箱全部冲毁,几个月的心血付之东流。在这之后,吉红将实验点搬到了瀛湖,在瀛湖镇王岩村、洞桥村、清凉关选择了三个试验点。这种鱼自此在瀛湖生根、繁衍,成了撬动安康渔业发展的首个转折点。
一条鱼的“成长路径”
张磊从没想过“子承父业”成为一个“渔民”。这个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小伙子,前23年的人生都坚定地想要逃离父辈的生活模式,成为一名白领或者捧上“铁饭碗”,原因是农村收入低,没出路。父亲张善平搞网箱养殖十几年,四五口网箱加起来,一年也就万把块钱的收入。
2008年,张善平被吉红选定为匙吻鲟养殖核心示范户。环保专业的张磊对此产生了兴趣,7月份一毕业就带领5名同学加入了创业队伍,注册安康市汉水兄弟水产有限责任公司,一门心思经营匙吻鲟。
这种原产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每公斤零售价超过100元,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鱼苗引进来怎么养,网箱的深度多少合适,一个网箱养多少鱼,怎么解决鱼食问题,如何保证鱼苗供应?这些难题不解决,匙吻鲟就难以在瀛湖生根。“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烈日当头,他(吉红)每个月至少来两次,一步步啃下这些硬骨头。特别是他推出的灯光诱饵技术,在网箱上面架上灯,将天然饵料吸引到网箱,为鱼苗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加快了生长速度。”张磊说。
2013年,吉红带领团队攻破了匙吻鲟人工繁殖技术,自此,这条鱼从繁育繁殖、苗种培养到成鱼养殖的全套技术已全部成熟。实验初期,张磊仅养了400尾匙吻鲟,如今规模已增至8万尾,一年产值400余万元。“现在我们在大同镇建有苗种繁育基地,鱼苗培育出来后能供应整个瀛湖。”腰包鼓起来以后,张磊近年来又成立了汉滨区聚农渔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社员已有160余名。合作社为他们统一提供鱼苗,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大大激发了渔民的积极性。今年,仅瀛湖镇就养殖了40多万尾匙吻鲟。
时至今日,安康的水产养殖已全面打破了过去品种单一、养殖技术薄弱的局面。近10年来,吉红先后为安康引进了美国匙吻鲟、日本锦鲤、淡水小龙虾、大鲵、金鳟虹鳟等10余个品种,其中仅匙吻鲟一年饲养量就超过100万尾,解决就业3000多人,为全市渔业新增产值超过3000万元。
不仅要将优良品种引进来,还要让本土优质资源走出去。镇坪县饮源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南就是吉红“走出去”战略的直接受益者。2014年,因为娃娃鱼价格大幅下跌而转向钱鱼(多鳞白甲鱼)的杨永南,因为缺乏技术,收购十几万尾野生鱼苗仅仅成活了几千尾,用传统方法繁育的鱼苗不到10天全部死光。2015年夏天,吉红受邀到镇坪考察渔业,将杨永南的渔场定为全市钱鱼实验基地,在温度、光照、饵料的配置、鱼塘修建、鱼苗的发育、产卵等方面提供技术帮助。一年后,鱼苗成活率超过了50%。
杨永南的渔场现有钱鱼原种4万尾,成鱼每公斤能卖到100元,供不应求,“重庆巫溪县的人都跑过来买”。更令人兴奋的是,在吉红的积极争取下,今年10月11日,全省首家水产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该企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作为该站的领衔专家,将为秦巴土著野生鱼类研究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撑,这意味着安康渔业,乃至陕西、秦巴渔业的发展又将迈向更高的台阶。
随着外来鱼类的丰富和本土鱼类的崛起,安康渔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6年至2016年,全市的水产品产量从6687吨增长到4.5万吨,渔业总产值从8779万元增至20.2亿元,渔业占全市大农业的比例由1.23%增至12.2%。
将技术传承到底
“我这个公司能走到今天,没有倒闭,和他(吉红)息息相关。他除了给我技术上的帮助,还给了我精神上的支撑,这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2014年,在北京当了8年厨师后,汉阴人陈小松回乡搞起了水产养殖。“头两年不懂规划,也没有技术,鱼的产量上不去,基本没有利润。创业时从银行贷款200万,每年挣的钱还不够还利息,加上土地租金、工人工资,资金链经常断掉,一度想要放弃。”
2015年底认识吉红后,局面发生了改观。“他帮我解决了池塘建设规划的问题,鱼苗繁育的问题,提供了鱼菜共生的思路,传授了黑水虻喂养甲鱼、稻田养殖小龙虾等技术,从每个细节深入指导,在经营思路上也提供建议,渔场效益很快得到了提升。”陈小松说,如今鱼塘的亩产从500斤增至2000斤,年产量多达40吨,今年毛利润达40多万元。
更让陈小松感动的是,所有的服务全部免费,“每次来一趟,无论多累,他从来不去饭店,一碗酸菜面就应付过去了。”在杨永南心里,吉红也是这样一位淳朴、低调、接地气的专家。他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与吉红一起去南江河采样,走了几公里,吉红脚上的鞋全部开胶,脚趾头露在外面,他却浑然不知。“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形象。为了农民的事,常常把自己弄得很狼狈,一般人很难做到。”杨永南说,“更重要的是,他的眼光长远,胸怀宽广。他经常给我讲,把这条鱼做好对南水北调水源保护、物种修复、生态平衡的意义重大,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好事。这些年,他带领大家增殖放流的钱鱼达30余万尾。”
与陈小松比起来,26岁的冯鹏则要幸运得多。学习水产专业的他,本科阶段就曾在吉红的试验站实习,2016年又在吉红的帮助下,成立了安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生没毕业就成了企业法人,放在过去,他想都不敢想。
虽然属于创业“新手”,但在吉红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把关下,冯鹏在科研和市场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带领团队培育的热带观赏鱼——斗鱼今年8月正式攻破了繁殖技术,填补了西北地区斗鱼繁育的空白。通过网络和自媒体平台,8月以来,斗鱼的销售额已达2万余元。
陈小松与冯鹏都是鱼跃汉水星创天地的受益者。去年10月,吉红开始组建鱼跃汉水星创天地,目前已有6家企业入驻。既要做好科研,为安康渔业发展服好务,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这也是吉红近年来努力的方向。2015年以来,他先后成立了安康市水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康市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渔业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过去10年,吉红积极为安康渔业发展引智借力,组织安康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和技术骨干,到全市各县区开展池塘、水库、网箱养鱼、名优特新品种养殖、水产品安全监管等技术培训30余场次。
除了将技术送到基层,还要加强校地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今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产专业的44名本科生先后到安康水产实验示范站实习,8名硕士、2名博士来站开展科研工作。吉红个人前后13次赴北京、广东、湖北、重庆、青岛、大连等地考察生态渔业,并参加学术交流。今年2月2日,他应邀赴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参加匙吻鲟专题讨论会,在匙吻鲟的家乡推介安康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