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双重保障型农地市场流转机制 让农民“退”有保障“进”有支持
——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录堂
《西安日报》 2018年03月13日
李录堂 (图片由被采访人提供)
3月18日,西安将举办首届“农民节”活动,此消息备受社会关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录堂认为,“农民节”活动的开展,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由此可以创造尊重农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增强农民从事农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三农”问题,号召大家用情怀帮助农民,用行动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农民节”还可以促使各有关部门时时不忘“三农”、关心“三农”,心系农情,体察农民生活。同时,可进一步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加快城乡一体化融合建设,从而让农民生活得更幸福、更舒心、更体面。
李录堂教授长期研究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他说,以农地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双层经营制度的弊端显而易见,总的问题是城乡政策没有一体化,城乡政策不衔接,城乡之间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充分双向流动。如城镇有失业救济保障金,农村则没有(城镇有住房公积金,农村则没有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8年作为大西安追赶超越的奋进之年,也是西安实现率先脱贫的决策之年。以乡村振兴和“五美”建设引领脱贫攻坚、提升脱贫质量,是西安2018年的扶贫工作总目标。西安提出举办“农民节”,以敬农爱农助农为主题之一,以期推动“乡村振兴”,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如何让农民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更加科学、积极地耕作,农村土地流转应该走怎样的路子?李录堂探索出一条让农民朋友“退”有保障,“进”有支持的双重保障农地市场流转机制,这个机制充分遵循《宪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原则和混合所有制理论,借鉴国有企业划分国有股、企业股和企业全员持股的经验及城镇住房公积金改革的做法,在农村土地集体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以公有为主,非集体所有为辅”的新的土地集体公有制,将农地产权(农地承包经营使用权等)按集体占51%、农民占49%的比例分配后再进行市场化自由流转。
李录堂解释说,集体所占农地产权及收益总额的51%主要用于农民土地社会保障金和农地规模化公积金,依此形成保障性产权或股权,以解决农地市场流转过程中失地失业农民的生存和就业保障问题,实质是解决转出土地农民重获地权问题和地权收益安全问题。其余49%的农地产权及收益归农民个人所有,形成激励性产权或股权,以此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建立既能保证农地集体所有制主导地位,又具有双重保障和稳定性的农地产权市场流转机制。“建立双重保障型农地市场流转机制,可以让农民退出土地市场有社会保障,进入土地市场有公积金商业金融支持, 即让农民‘退’有保障,‘进’有支持。”
2016年3月,李录堂以“双重保障型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的理论与政策设计”为指导,在蓝田董岭村进行了新的土地改革实践,董岭村172户农民填写本村股份制改革申请,并按下手印,正式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双重保障型农地产权改革,开展了该村51∶49式土地产权比例化股份改造,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使全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种“双重保障型三变改革”实现了土地集约、资本集中、利益共享,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民持续增收。两年来,改革顺利推进,效果明显,促进了该村繁荣稳定,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贫困问题。2016年底,全村股东就已享受到第一次改革红利。2017年7月,董岭村又与著名影星张嘉译签订协议,计划在董岭村打造中国白鹿原影视艺术小镇。目前全村共有股东596人,覆盖每户群众,2017年实现股东分红800元。
“土地流转必须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在董岭村土地流转中建立的土地双重保障金是集体与农民共同负担的,也就是农民缴纳与集体一比一配套相结合,从目前来看农民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大多数农民也是满意的。现在另一问题是试验范围太小和试验点比较少,目前看来有必要扩大范围和增加试验点,如果国家财政也能给农民缴纳的土地公积金提供配套支持,我想农民的积极性就更高。同时农村宅基地改革也可走双重保障型农地产权改革路子。”李录堂说。
原文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8-03/13/content_31993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