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统战之声» 【老西农与抗战】(一)为抗战“充实民生与国防”立校

【老西农与抗战】(一)为抗战“充实民生与国防”立校

发布日期:2015-07-09  作者: 来源:学校新闻网   阅读次数:

“老西农”是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到国立西北农学院组建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学校名称之简称。在此历史时段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从全面占领东北直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处在国家、民族存亡的最危难时刻。筹创于此历史时期,虽地处战略后方,但为“充实民生与国防”、为准备抗战而建的老西农,建校伊始就高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爱国主义传统,勇作抗战的后盾和先锋。这里发生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至今为师生铭记的往事。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尤为社会及师生传颂和敬仰。

为抗战“充实民生与国防”立校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处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时期,日本侵略东北,国家百业凋敝,特别是西北一带,灾梫连年,农事日废,民生日困。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在社会有识之士“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呼吁中,国民政府也提出了“兴学兴农”的主张。1932年春,于右任、张继(字溥泉)、戴季陶(字传贤)、杨虎城、辛树帜等倡导“在中国旧文化发源地上建立中国新文化”。同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第327次会议通过了于右任、戴季陶等提出的“筹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案,后更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1934年4月20日,在“国防建设重要区域”的陕西武功,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下称农专)正式奠基成立。


戴传贤等起草的建设西北专门教育之初期计划

农专建校不久,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前,农专“斥巨资在上海为学校购置的教学、办公及生活设备物资等装载一列火车已启运,行至郑州后,未能通过,全车毁于战火,”成为学校在抗战重大损失中之先例,师生痛心。

是年7月29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北平,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及北平研究院等校院于8月底内迁西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简称临大),后随日寇进逼,临汾失陷,潼关告急,临大又南迁汉中,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时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也曾经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农学院、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几次更名和颠沛流离,后在勉县开展教学。为适应“抗战建国等特殊需要”,经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1938年7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与此同时,在抗战中自开封辗转镇平、嵩县、陕西的搬迁途中的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也奉令并入组建的国立西北农学院。经过3个多月的筹备与搬迁,各地师生全部集中于武功张家岗。1939年4月国立西北农学院正式成立。自此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较早建立的一所农业大学历经京师大学学堂农科大学(1905)、国立北京大学农科大学(1912)、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14)、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3)、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1928)、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1937-1938)的三十余年沧桑终于落泊武功张家岗。重组的国立西北农学院,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结合,教师队伍扩大,名师云集,学生人数增加,专业设置扩充完善。在当时的国内农业高等学校中,国立西北农学院以“规模之大、人才之众,国内农业大学无能出其右者”。抗战期间,国立西北农学院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高等农业科教与管理人才,“社会称许,农界推重”。他们走向西北,走向全国,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此时期,老西农的奠基铭“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校训“诚朴勇毅”和突显为抗战“充实民生与国防”、高扬爱国主义激情的《国立西北农学院院歌》,都极具时代特征地彰显了学院与师生为国家民族兴亡,同仇敌忾、勇作抗战先锋和后盾的崇高志向。此后,在八年抗战的艰难困苦岁月中,学院与师生为此而奋斗,一路前行与发展。

(作者:罗志成 杨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