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卓越的理念追求创新
孙其信校长在201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对于被称为所有社会机构中最为保守、又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大学的而言,每年的开学典礼都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大学又迎来了新的一批充满希望和创造力的年轻学子,也意味着更加美好而广阔的未来。在此,我代表学校向387名博士研究生,2156名硕士研究生,以及来自世界14个国家的50名外国留学生表示热烈的欢迎,祝贺你们踏上学业生涯的新历程!
大学是以造就人才、创新知识作为使命的社会组织,高质量教育与原创性科学研究相结合,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提出,现代大学面临两个风险:一是把科研单位从教学体系分离的风险,即科研漂移;二是把教学从科研为中心的研究所分离出来,转移到专门的部门,即教学漂移。克拉克认为,大学已经转变为研究、探究的场所,科研与教学能够整合,彼此都会受益。科研本身就是效率很高而且非常有利的教学形式,如果科研也成为一种学习模式,就成为密切教学与学习的整合工作。研究生教育是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的形式,是践行这种理念最好的方式。对于一所研究型大学而言,研究生教育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有人说,研究生是为导师打工的;有人说,研究生是搞科研的。我认为,都不全面。其实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试图创立一种把科研融入教学的活动,通过对没有预知答案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学与科研整合,不仅要培养研究生的创造力,而且要不断地创造和增进知识。如果有人认为,研究生是导师的劳动力,那就错了,那就背离了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职责;如果有人认为,研究生只是导师完成科研任务的手段与工具,那也错了,也完全背离了研究生教育的宗旨与本质。
今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从2014年开始根本性地改革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培养质量,将实施几项重大举措:一是加大研究生资助力度,这就意味着你们的生活补助将大幅增加。一部分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另一部分来自于导师项目经费。二是通过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加大分流和淘汰力度。也就是说,更多的资助也意味着更为严格的学业要求。不无遗憾地说,近三年里,我也遇到部分研究生主要心思不在学业上,学习的效果肯定不理想。在新的制度体系下,这部分学生将很可能失去继续学习的资格,求学位不求学问的人将无立足之地。三是落实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地位。形象地说,你们毕业不毕业,导师说了算;获得资助的多少,取决于选择的“老板”好不好;科研水平高不高,要看导师的学术造诣。这些重要改革,对你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同时又是更多的机遇、更多成功的可能,帮助你们取得更大的创造性成就。
在同学们即将开始学术训练与科学研究之时,经过几天的思考,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带上卓越的理念追求创新。
追求卓越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与要求,追求创新是研究生的一种责任与使命。怎样追求卓越、追求创新呢?《老子》里有这么一段话:“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理解,这段话对开展创新提出了很好的方法论启示。接下来,我想与大家共同回顾世界科技史上几个典型事例,谈一谈为什么要以卓越的理念追求创新。
第一,关于原子弹研制。原子弹的研发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诸多第一。1945年美军上校保罗•狄贝斯第一个投下了原子弹。1942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开始组织领导“曼哈顿计划”,制造世界第一颗原子弹。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哈恩第一次成功分裂铀原子,预示着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即将成为现实。1902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从理论上论证了原子核裂变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提供了制造核武器的理论基础。诸多的第一人,谁最伟大,谁在科学上更卓越,无需过多解释。我们的创新要做哪个第一,怎样去追求卓越,任何有更高追求的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第二,关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生物技术已经渗透到当今产业的各个层面,农业、医药、环保、海洋、航天等等。生物技术的第一次革命性进步是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人类第一次确定了遗传物质的载体。1961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成功破译“碱基顺序决定氨基酸顺序”的遗传密码,揭示了所有生命形式都使用相同的语言。1972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伯格首创了体外基因重组技术,这就是现代基因工程的基础。正是因为这些伟大发现和技术创新,才有了后来的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动物。创建体外基因重组技术和破译遗传密码的人都很伟大,但毫无疑问发现DNA结构的人最伟大,因为他们揭示了一切生命的本质现象。
第三,我们再谈谈杂交水稻。袁隆平院士因杂交水稻研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自从推广以来,累计增加稻谷产量5亿吨,基本相当于当前中国全年的粮食总产量。杂交水稻研究也有诸多的第一。最早可追溯到1878年达尔文出版的《异花受精与自体受精在植物界的效果》,第一次论述了生物中的杂种优势理论。1970年袁隆平先生和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发现了“野败”不育系,率先找到了具有极大利用价值的不育系,成就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历史性成功。有了不育系,还需要恢复系,它的发现者是谢华安院士。谢先生培育出“明恢63”不育系,并以此培育出“汕优63”水稻良种。1973年颜龙安院士完成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并选育出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杂交水稻。杂种优势从理论创建到实践应用,极大造福了人类的生产与生存。
给同学们讲述这几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从事科学创新活动,一定要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理念,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努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原创性的发现,力争做出超越前人的贡献,不断地从优秀走向卓越。
谈到创新,我们还不能不说起一个人。他就是被认为现代工业创新的领袖、改变世界的天才——乔布斯。乔布斯曾说:“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有人总结了乔布斯创新的几条规律:一是做喜欢做的事,人有激情就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二是要有改变世界的理想。三是多动脑筋。四是对一千件事情说不,对做过的事情感到自豪,对决定不做的事情同样感到自豪。《The Innovation Secrets of Steve Jobs》的作者卡迈因•加洛在引言中写到,发明意味着设计、制造和生产一种新的产品,而创新则是从一个创造性的理念开始,并把理念最终变成发明、过程和方法。伟大创新者的理念与实践,对于科研活动与研究生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去年的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我曾讲过,大学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知识的社会组织,研究生教育是创造写在教科书上的知识的创新性活动,这需要极具创新的头脑、勇于探究的激情和坚持不懈的实践。什么样的知识能写进教科书、进入人类知识体系,毫无疑问是创造性的理念、创新性的知识。这也就是我要送给同学们的建议:追求卓越,追求创新!
同学们,明年就是学校建校80周年。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敢于担当、更富于创新的大学,迎接80周年庆典的到来,开创学校学术事业的明天!
谢谢大家!